关键词: 全国招教
学习理论简称“学习论”,是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、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。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观点,采用不同的方法,根据不同的实验资料,提出了许多学习的理论。学习理论主要包括:行为主义学习理论(联结主义学习理论),认知主义学习理论,建构主义学习理论,人本主义学习理论。
第一、建构主义的知识观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,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主观性,认为知识是一种假说。首先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,也不是最终答案,而是一种解释、一种假设。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,在具体问题中,并不是拿来就用,一用就灵,而是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。最后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,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,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,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,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。
第二、建构主义的学生观。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,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。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,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、独特性的经验,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,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,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,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。
因此,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“学生是发展的人、学生是独特的人、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”的理论基础。
第三、建构主义的学习观。首先学习的主动建构性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,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者,相反,他们要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,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。其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。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、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,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。最后学习的情境性。知识存在一个具体、情境性的、可感知的活动之中,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,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。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,通过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步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、工具、活动程序等,形成相应的知识。
因此,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观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理论基础。
第四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。由于知识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,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,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,促进知识经验的“生长”,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,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,转换和改造。
第五、建构主义的教师观。建构主义认为老师是帮助者和合作者,是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。
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
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,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
相关推荐:
手机登录下载
微信扫码下载
微信扫一扫,即可下载